电影落幕的时候■★★■■◆,我们记住的不只是一场战争、一段历史,更是其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◆★■■◆★,和他们每个人的生死选择与英勇付出■■◆■■。于历史长河中■◆◆★◆■,那些细微处的光芒何其耀眼,正是有了他们,才形成照亮未来的火炬。
电影中说,五班的故事没有历史记载,回顾抗美援朝历史时也许找不到关于“狙击五班”的只言片语★★。但《狙击手》中每个志愿军战士都有着最耀眼的光芒,就像历史总是于细微处闪耀光华★◆■★◆。影片中◆◆,背负着一块铁板去营救亮亮却最终暴露在敌军面前的胖墩,用尽全身力气对战友喊出最后一句话★■★:“我未出生的儿子就叫铁板。◆■★”这个年轻战士正如一块铁板,挡在了后辈的面前。影片借助他的故事映射出■★◆■■,众多如他一般惦念家庭却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、走向牺牲的志愿军战士,为祖国和人民付出了所有■◆★,为我们赢得了胜利。
抗美援朝战场上,敌我双方装备的悬殊意味着更加残酷的牺牲■★。《狙击手》中五班战士无畏生死★◆,他们只是“计算”着自己的牺牲★◆◆,等待着祖国最需要自己的时刻◆■■■◆★。比如,班长刘文武毫不犹豫地用自己去交换侦察兵亮亮。当战友说,作为狙击高手■◆,他在战争中能顶一个连时,他说,亮亮的情报或许可抵一个师。影片中,每一个五班战士的牺牲都是在推进任务完成、赢得对峙◆★,进而助推战争走向胜利◆◆■。在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对峙较量展示中,在一位位性格各异的战士形象刻画中◆■,影片将■★◆“把青春献给祖国◆■★★◆”、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■◆★■。
事实上,战争片历来有多种呈现方式。作为艺术的电影■★★◆,有的从宏观角度呈现战争全景,有的侧重再现某一场经典战役,还有的从微观视角聚焦于一个战斗故事◆★■■。《狙击手》显然属于第三种。这一类型影片的特点在于以小见大,以一次微观的战斗映照一场战争★★★★◆■,折射作战双方的种种状态★★■◆◆★,战争背景◆■、历史趋势等宏观因素皆隐含其中。
在《狙击手》中,观众可以借助银幕,透过历史看到那些时代背景下的年轻面孔是何等坚毅◆■,但这些坚毅的面孔并非一个模子、不是没有性格。比如五班战士大永就时常流泪,也因此常被批评◆★。他的爱哭与我们此前看到的战斗英雄形象并不相符。但他的一次次流泪,都再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年轻战士形象◆◆◆◆。他渴望打败美军、保家卫国,也希望身边作为同学、同乡的战友都活着回到家乡。他在残酷的战争中和一次次抹去泪水中成长,在影片最后,他向连长汇报完成任务■◆★■、战友都已牺牲时,又一次流泪了。而此时泪水也在很多观众的眼眶与内心肆意流淌■■★■。在那一刻◆★■,观众与大永建立了最紧密的情感纽带。在他的情感与战争冲突中,观众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那一代人巨大的付出与牺牲。
微观视角决定了《狙击手》无需耗费精力讲述战争起因,而是把功夫下在呈现一个基于历史的◆■★、打动人心的故事上,生动再现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信仰◆★■、情感。也就是说,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决定着影片的成功与否◆◆◆◆■★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◆■■■,对于战争,尤其是装备与火力悬殊巨大的抗美援朝战争★■,很多影视作品更侧重于宏观叙事、展现英雄主义精神■★■■★。在《狙击手》中,我们感受到更多与信仰交织的个体情感◆■★,感受到作为钢铁战士的英雄们柔软细腻的一面。正如导演张艺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,★★◆★■■“把青春献给祖国■◆◆★■◆”是一句口号◆■◆,艺术创作中将其落实到具体人物和细节上,才能更加动人★◆。
抗美援朝战争被称为新中国的“立国之战”。去年国庆期间,影片《长津湖》热映极大激发了受众对英雄的敬意,也形成了一种关注与期待◆◆◆★■。今年春节假期,不只《长津湖之水门桥》在银幕再续历史■■★■,影片《狙击手》同样聚焦于抗美援朝战争。所不同的是,《狙击手》选取更微观的视角,截取战争中一场敌我双方对峙的片段,讲述其中惊心动魄的故事。